青年社工进社区,带来新气象
北京日报客户端 | 实习记者 胡子傲
“3月10日,带领13名老人学手指操,玩得很开心。”“多组织老人活动,不用太复杂,朋辈关系(相处)会给他们增加乐趣。”每次做完社工工作,陈细芳总是习惯将她的心得体会记到自己的《民情日记》里,工作中的所见所闻,老百姓的酸甜苦辣,一瞬而过的某个想法......这些零零散散的内容,同时也提醒了她下一步工作的方向。
(相关资料图)
陈细芳(左)
陈细芳是东城区建国门街道苏州社区党委书记,也是一名“社工”。这名85后社区书记2018年来到苏州社区。一段时间后,她发现苏州社区居住着大量独居、空巢老人,子女没有陪在身边,老人们活动空间缺乏,精神生活单一。2021年,年过八旬的潘奶奶老伴儿去世,祸不单行,潘奶奶的脚又意外被砸伤,不能下床,独居的她生活不便,情绪低落,经常难过哭泣。
怎么能让像潘奶奶一样的空巢老人开心起来?陈细芳思考良久,决定牵头组建“老友会客厅——高龄老人互助支持小组”,组织老人们一起聊天、画画、散步、玩游戏、做手指操......面对有需要的住户,陈细芳还经常主动上门拜访。那段时间里,她每周都要去一趟潘奶奶家里,帮她约保姆,鼓励她和老友们联系,帮助她解决就医问题。“社工工作不是漫无目的的聊天,每次服务都要更有针对性,去之前要想好可能发生的情况和解决方案。”陈细芳说。
陈细芳(左)
3月21日,“优秀社会工作者”名单发布,陈细芳赫然在列。看到名单那一刻,她觉得受宠若惊,“比我做得好的社工还有很多。”她说。
九道湾社区位于北新桥街道西南部,包含两条大街、12条胡同,交错曲折。“名字里有‘九道湾’的胡同就有5条。”90后社工刘洋刚来,总被这些胡同折腾迷路,而工作一段时间后,她已能对应上各家各户的住址。
刚到社区,刘洋对社工工作的理解还停留在过去——用“居委会大妈”的方式帮助居民解决家长里短、邻里矛盾,时间久了,她却发现社工工作是一项全方面服务社会的工作。刘洋跟着老社工在实践中积累经验,在这个过程里,她不仅要会沟通,还得懂点儿法律,懂点儿心理学,如今,刘洋也成了能在社区独当一面的“全能社工”。
近几年,刘洋发现,越来越多的年轻力量加入社工队伍。在九道湾社区20名社工中,现有80后12人、90后5人,年轻社工比例高达85%。
在北京,社工队伍不断壮大,且呈现出专业化、职业化、年轻化的趋势。通过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,像陈细芳、刘洋一样的年轻社工人才能力、素质不断提升。陈细芳不仅考取了社会工作师资格证,还拿到了社会工作专业硕士学位。目前,北京持证社工已到3.91万,而在东城,社工工作人才比例达到80%以上,持社会工作师资格证的社工已达36%,已建成社区、街道、区级三级社会工作服务平台28个。
当前,中青年社工成为推动基层治理的主力军,为基层社会带来了新气象。在东城区,50岁以下社工占比近九成,“老中青”三代社工形成合力,为社区工作的高效性、持续性、创新性开展提供了人员保障。
为弘扬社工精神、传播社工理念、展示社工风采,3月22日上午,东城区委社会工委区民政局在风尚剧场举办了主题为“东城社工,幸福万家——践行二十大精神,奋进新时代征程”的宣传活动。当天,主角是来自一线的社区工作者们,优秀代表获得表彰。台上不仅有他们的风采短片,还有根据他们真实经历改编的情景剧。
中青年社工是开展社会工作的“主力军”,在服务“一老一小”等特殊人群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。东城区委副书记王清旺在发言中强调,未来,要继续打造一支“高素质、敢担当、讲奉献”的新时代社工人才队伍。